鹅传染病的发生是由传染源、传染媒介和易感鹅群三个环节构成的。患传染病的病鹅,是重要的传染源。不明显的带病原体的鹅,虽然本身不致病,但排出的病原体可引起敏感的鹅发生疾病,造成流行;传播途径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。多数鹅传染病的传播是通过间接接触,即病鹅或其排出的病原污染饲料、饮水、空气、土壤等,使健康的鹅吃人或接触而感染发病,并把病传染开来;鹅群的易感性,决定于鹅饲养管理水平和免疫程度。饲养管理合理,及时进行免疫接种,就可以提高鹅群抵抗力和特殊免疫力,降低易感性。可见,三者之中,只要控制其中一个环节,就可控制疾病的流行。因此,实行隔离制度是切断传染病流行的最重要措施。
隔离制度通常有鹅场及鹅舍的隔离、实行全进全出和鹅群的隔离。
一、鹅场及鹅舍的隔离
鹅场应远离交通要道和居民点,最少要相隔1公里;鹅场内的工作区和生活区要分开,注意鹅群的卫生防疫。鹅场布局要就地势的高低和主导风向,按防疫需要合理安排免疫程序。依次为职工生活管理区一鹅饲养区一粪污处理K。鹅场有2栋以上的鹅舍时,鹅舍之间最少要相隔10米;种鹅场应设在上风向,与商品鹅场、屠宰场或其他养禽场保持间距在500米以上;孵化室应设在种鹅场附近,位于上风向,并与商品鹅场隔开一定距离;鹅场的周围应栽树,鹅舍的外面要有围墙。
养鹅场要制定严格的生物安全制度。如新引进的鹅(雏鹅、幼鹅和小母鹅)移动时要用消毒过的运输工具(如箱、篓和车辆等);每栋鹅舍要有单独的饲养员,各舍饲养员禁止串场、串岗,以防交叉感染;服务人员做疫苗接种或因其他原因需要进人鹅舍时,需要穿消毒过的服装、帽子和靴子;病、死鹅必须做无害化处理(最好烧掉或埋掉);运送垫料或其他物品的车要消毒;无关人员不准进人场区和鹅舍,要控制和消灭鹅舍附近的昆虫;饲养员和其家庭成员应避免同养禽业有关的行业相接触,如屠宰场、孵化场,不要参观其他的鹅场和鸟类养殖场;养鹅场有防止野鸟进入鹅舍内的防护网;鹅舍内不许养观赏鸟、猫和犬;鹅舍内的垫草、鹅粪和其他废料应送往远离鹅舍1公里以外的地方,发酵后作为肥料等。
二、养鹅生产实行“全进全出”
鹅需要按群(不冋批次的雄鶴小能混养)、年龄(每一栋鶴舍甚至鹅场只养同龄的鹅)和品种分隔开。
三、鹅群的隔离
鹅群隔离就是在检疫的基础上,将发病禽、可以感染禽和假定健康禽分开饲养。目的是控制传源,保护易感动物,防止疫情扩大,以便将疫情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就地扑灭。同时也便于对发病禽的治疗、对可疑感染禽和假定健康水禽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等防疫措施。隔离的方法分为以下三类。
(―)发病禽
包括有典型症状、前驱症状以及感染群中非典型症状特殊检査(微生物学或分子生物学检测为阳性的禽等都是危险的传染源。若是烈性传染病,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。若是一般性疾病可进行隔离,病禽少时,将其从大群中剔除处理或直接淘汰。病禽数量多时或没有隔离舍,则将其留在原舍隔离治疗。
(二)可疑感染禽
指未发现任何症状,但与病禽同群、同舍或有果明显接触者,可能已经处于潜伏期,因此,也要隔离,进行药物防治或其他紧急防疫。
(三)假定健康禽
除上述两类外,场内其他禽均属于假定健康禽。也要注意隔离,加强消毒,进行各种紧急防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