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季是饲养雏鹅的高峰季节,但春季气温低、气候多变、致病因素多,加之雏鹅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力较差,极易造成雏鹅大批发病或死亡。因此,春季培育雏鹅要根据气候特点和雏鹅的生理需求,采取综合措施,以提高雏鹅的成活率。
1. 做好准备工作
(1)检查维修
首先,根据进雏数量计算育雏舍的面积,并对舍内照明、通风和加温设施进行检修。其次,查看门窗、地板、墙壁等是否完好无损,如有破损,及时修补。
(2)严格消毒
雏鹅入舍前半个月,先对育雏舍进行彻底清扫;然后用高压水枪冲洗地板、墙壁,晾干后铺上垫料,放入料槽、饮水器等用具;再密闭门窗,进行熏蒸消毒,经过24~48小时后打开门窗,彻底通风换气。
(3)升温预热
消毒好的育雏舍经过1~2天的预热,温度达30℃,且舍内各点温度均衡,即可进行育雏。
2. 选择健康雏鹅
(1)品种选择
应根据本地区的饲养习惯、养殖条件、消费者需求,选择适合本地饲养的品种或杂交鹅饲养。
(2)来源选择
雏鹅应来自健康无病、生产性能高的种鹅,且种鹅及雏鹅应按免疫程序实施了防疫。
(3)品质选择
3. 控制饲养环境
(1)防寒保暖
春季气候比较寒冷,雏鹅自我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差,因此要采用保温设施使舍内保持均衡的温度,一般需保温2~3周。适宜的育雏温度是:1~5日龄27~29℃,6~10日龄25~26℃,11~15日龄22~24℃,16~20日龄20~22℃,21日龄以后18℃,具体温度应通过不断观察雏鹅的表现来进行调节。雏鹅挤在一起,绒毛直立,躯体蜷缩,发出“叽叽”叫声,采食量下降,说明舍内温度偏低;雏鹅张口呼吸,远离热源,分散到育雏舍的四周及门窗附近,饮水增加,说明舍内温度偏高。在适宜温度下,雏鹅分布均匀,静卧休息或有规律地采食、饮水,食欲旺盛,呼吸平和,睡眠安静。
(2)调控湿度
鹅虽属水禽,但干燥的环境对其生长发育和预防疾病至关重要。湿度偏大时,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,雏鹅抗病力下降。为了防止湿度过大,饮水器加水不要过满,且要放置平稳,避免饮水外溢。采用地面垫料育雏时,一定要加强垫料的管理,及时更换垫料,防止垫料潮湿、发霉。第l周舍内相对湿度保持在55%~60%,以后随着雏鹅呼吸和排粪增加,垫料含水量也会不断增加,保持相对湿度在60%~65%。
(3)通风换气
雏鹅新陈代谢旺盛,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和有害气体,因此要经常进行通风换气,保持舍内空气新鲜。在通风前,先要使舍内温度升高2~3℃,然后逐渐打开门窗和换气扇,避免冷空气直接吹拂鹅体。春季气温较低,通风时间多安排在中午前后,避开早晚时段。鹅舍内氨气的浓度应控制在20毫克/千克以下,硫化氢的浓度应控制在10毫克/千克以下,二氧化碳的浓度应控制在0.5%以下。
(4)控制光照
1~3日龄采用24小时光照;4~15日龄采用18小时光照;16日龄后逐渐减为自然光照,但晚上需要开灯加喂饲料。光照强度,1~7日龄为1平方米用40瓦灯泡,8~14日龄换用25瓦灯泡,灯泡高度应距鹅背部2米左右。
(5)调节密度
一般雏鹅平面饲养密度为:1~2周龄,20~35只/平方米;3周龄,15只/平方米;4周龄,12只/平方米;随着日龄的增加,密度要逐渐减小。饲养密度过大,鹅群拥挤,造成生长发育缓慢,并出现相互啄羽、啄趾、啄肛等现象。
4. 加强饲养管理
(1)适时饮水
雏鹅开食前要及时潮口(即第1次饮水),雏鹅的潮口时间一般为出壳后24小时左右,水温控制在30℃左右。具体方法为:把个别雏鹅喙浸入水中,让其饮水,反复几次后,全群模仿即可学会饮水。雏鹅第1次饮水的时间应控制在3~5分钟。在饮水中加入0.05%高锰酸钾,可以起到消毒和预防肠道疾病的作用,一般使用2~3天即可。为了使经过长途运输后的雏鹅迅速恢复体力,提高其成活率,可以在饮水中加入5%葡萄糖,还可按比例加入速溶多维和口服补液盐。
(2)精心饲喂
雏鹅应先饮水再开食,开食时间一般以出壳后24~30小时为宜。由于雏鹅消化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全,可饲喂蛋白含量高、易于消化的全价配合饲料。日粮配合要精粗结合、营养全面,饲喂时,先精后粗,少食多餐。最初2天,应用熟而爽口的不粘嘴米饭和切成细丝的鲜嫩多汁的菜叶按l:2比例混合后饲喂;2~3天后,可在熟米饭的基础上掺部分适口性好的鹅全价配合饲料拌湿后饲喂,并加喂10%切碎的青饲料或嫩青菜叶丝,让鹅自由啄食。4日龄前,每天饲喂4~5次,每次让雏鹅吃到8成饱。5日龄后,雏鹅体内蛋黄逐渐吸收完,消化和采食能力增强,每日饲喂次数可增加至6~8次,晚上加喂2次。1周龄后,雏鹅消化和采食能力增强,每天饲喂8~9次,日粮中精饲料占30%。11~20日龄,以青绿饲料为主,开始放牧,每天饲喂5~6次,日粮中精饲料占10%~20%。21~28日龄,放牧时间延长,每天饲喂3~4次,精饲料占日粮7%~8%,在早、晚各补饲1次。
(3)及时分群
随着雏鹅不断长大,要进行合理分群。分群时按个体大小、体质强弱进行,便于对个体较小、体质较弱的雏鹅加强饲养管理,使育雏结束时弱鹅的体重能够达到平均水平。第1次分群在10日龄时进行,每群数量为150~180只;第2次分群在20日龄时进行,每群数量为80~100只。在日常管理中,对生长慢、体质弱的雏鹅,应多喂精料和优质草料,细心护理,促进其生长发育,以保证雏鹅生长整齐,提高育雏率。发现残、瘫、过小、瘦弱、食欲不振、行动迟缓的雏鹅,应尽早隔离饲养、治疗或作淘汰处理。
(4)合理放牧
放牧能使雏鹅提早适应外界环境,促进新陈代谢,增强抗病力。春季气温较低,一般要到15~20日龄后开始放牧。刚开始放牧应选择无风晴天的中午,把雏鹅赶到棚舍附近的草地上放牧20~30分钟;以后放牧时间逐渐延长,牧地由近到远。每天上、下午各放牧1次,中午赶回舍中休息。上午要等到露水干了后才能放牧,以8:00~10:00为好;下午要避开烈日暴晒,以3:00~5:00为宜。
5. 搞好卫生防疫
(1)打扫卫生
雏鹅应隔离饲养,不能与成年鹅和外来人员接触。鹅舍应经常打扫,勤换垫草,保持舍内干燥。水槽和料槽应及时清理、刷洗、消毒。育雏舍门口应设消毒间和消毒池。还应定期用百毒杀等药物对雏鹅、鹅舍进行喷雾消毒。
(2)免疫接种
未经小鹅瘟疫苗免疫注射的种鹅,所产种蛋孵化出的雏鹅,应在出生后注射抗小鹅瘟血清,每只0.3~0.5毫升;若雏鹅已感染了小鹅瘟(即在鹅群中已发现有患小鹅瘟病的雏),全群鹅都应注射抗小鹅瘟血清,每只0.8~1.0毫升。
(3)药物预防
根据育雏期间周围疫情、本场以往发生的疫病、育雏季节容易感染的疫病等情况,适时使用药物预防疾病。可在日常饮水中加人大蒜素,饲料中添加穿心莲、鱼腥草,预防白痢、大肠杆菌病。